離家三十多年,到過許多地方,品嘗了不少風味小吃,但每逢農歷臘月初八,總不由得想起家鄉的臘八粥。

家鄉是關中西部的一個小鄉村。自我
記事起,家鄉人就年復一年地煮著臘八粥,過著臘八節,承傳著祖先留下的文脈。它雖然不像過大年那樣紅火、熱鬧,卻也像一縷溫煦的陽光,給寂寞、荒涼的鄉村冬日,平添一份絢麗的溫暖,使大人、小孩都年年惦記,心存歷久經年的溫馨。
家鄉的臘八粥是以玉米為主,再配以豆子、豆腐、蔬菜等副食做成的。煮臘八粥先要炮制臘八豆,它是以玉米為原料,通過精選、檢雜、浸水、碾壓、去糠皮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。
每當時間的腳步剛跨進臘月的門檻,村口的石碾子白天就轉個不停,供全村人輪流碾臘八豆。碾子旁邊常常生一堆篝火,圍著三五個人,一邊拉閑話,一邊互相幫忙,過臘八的序幕也就此徐徐拉開。我家的臘八豆,每年都由父親一手操持。父親先將精選的玉米粒用水浸潤后,薄攤在碾盤上,然后給牛套上轡頭,蒙上眼睛,牛在前面拉著碌碡繞著碾盤轉,父親在后面用鍋鏟將碾壓瓷實的玉米粒鏟起翻松,反復碾壓幾圈后,讓牛停下來休息,自己將碾過的玉米粒鏟出來,放在簸箕上反復顛簸,揚去秕糠;對已脫凈皮的玉米粒,作為合格臘八豆放在木斗里,未脫凈皮的繼續碾壓。如此幾遍后,臘八豆就炮制好了。在冬日柔和的陽光下,黃的金光燦燦,白的嫩如碧玉,煞是喜人,它凝結著父親的辛勞,也承載著他對家人深深的愛。
鎮上的集市是逢三、六、九日開集的。臘月初六這天,趕集的人格外多,鄉村的小路上行人一溜帶串,四村八鄉的鄉親都去采購
過節用的貨物,直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。父親每年都起大早步行十幾里路去趕集,除給自家采購外,還經常幫鄰居捎些東西。當日頭偏西的時候,父親就從集市上回來了,帶回一堆五顏六色的紅、白蘿卜、香菜、蒜苗,豆腐、大蔥,黃豆,
四季豆等副食品?粗@些新鮮的餐料,我們樂壞了,期盼著吃臘八粥的時刻早日到來。
臘八前一天,過節的氣氛就濃烈起來,鄉鄰們有的早早去接出嫁的姑娘、外甥、干兒(女)子來過節,有的在院子里揮斧劈柴,挑揀豆顆,母親也開始忙碌起來。先是將蔬菜洗凈涼干,然后將紅、白蘿卜切成四方小丁備用,碰到好年份,還要煮肉炒臊子。當肉的馨香在屋子里彌散時,對于大半年未沾腥的小孩子來說,真可謂饞涎欲滴,看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,母親總是笑盈盈地哄我們姐弟幾個,“別著急,等肉煮熟了讓你們吃夠!逼鋵嵞挠锌赡,肉煮熟后母親頂多給一人撕一塊瘦肉或者一根骨頭,沾點鹽打一下牙祭,F在回想起來,覺得再也沒有吃到那么香的肉了。